心脏病护理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参苏饮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冠心 [复制链接]

1#

导读:参苏饮,具有益气解表,理气化痰之功效。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。临床上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合并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、内有痰饮者。

参苏草半陈苓葛,前桔木枣姜枳壳,气虚外寒内痰饮,头痛胸闷咳痰多。

陈皮去白 枳壳去瓤,麸炒 桔梗去芦 甘草炙 木香各半两 半夏 紫苏用叶 干葛洗 前胡去苗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,各三分

上?咀。每服四钱(12g),水一盏半,姜七片,枣一个,煎六分,去滓,微热服,不拘时候(现代用法:加生姜7片,大枣1枚,水煎温服)。

益气解表,理气化痰。

气虚外感风寒,内有痰湿证。症见恶寒发热,无汗,头痛,鼻塞,流涕,咳嗽痰白,胸脘满闷,倦怠无力,气短懒言,苔白脉弱。

现代临床上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合并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、内有痰饮者。

本证由素体气虚,内有痰湿,又外感风寒而致。风寒束表,正邪交争,卫阳郁遏,肺气郁闭,故见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鼻塞;风寒犯肺,痰湿内壅,气机不畅,故咳嗽痰白、胸脘满闷;倦怠无力、气短懒言、脉弱,乃气虚之征。气虚则无力鼓邪,法当益气解表,理气化痰。

方中苏叶辛温,发散表邪,宣肺宽中,故为君药。臣以葛根助君药发散风寒,解肌舒筋。佐以半夏、前胡、桔梗化痰止咳;陈皮、木香、枳壳理气宽胸;脾为生湿生痰之源,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。化痰与理气兼顾,既寓“治痰先治气”之意,又使升降复常,有助于表邪之宣散、肺气之开阖。更佐入人参益气扶正,既助解表,又使表药祛邪不伤正。炙甘草合茯苓、人参益气健脾,兼和诸药,为佐使。煎服时,少加生姜、大枣,可助发表、益脾。诸药相合,共奏益气解表、理气化痰之功。

配伍特点:散补同用,燥行合法,散不伤正,补不留邪,气顺痰消。

参苏饮与败*散皆佐入人参、茯苓、甘草,治气虚外感风寒之证。然败*散以羌活、独活、川芎、柴胡等祛邪为主,以治风寒夹湿之表证;而参苏饮以苏叶、葛根配半夏、陈皮等,治外感表邪而内有痰湿之证。

盖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故君人参以补之。皮毛者,肺之合也,肺受风寒,皮毛先病,故有头痛无汗、发热憎寒之表,以苏叶、葛根、前胡为臣以散之。肺一受邪,胸中化浊,故用桔、枳、二陈以清之,则咳嗽、涕唾稠黏、胸膈满闷之证除矣。加木香以宣诸里气,加姜、枣以调诸表气,斯则表里之气和,和则解也。(吴谦《医宗金鉴·删补名医方论》)

肺源性心脏病

某男,68岁,年9月5日初诊。肺气肿、冠心病史20余年,每年人冬则需住院治疗,此次发病经行X线、心电图等检查后,被某院以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收住院,治疗月余但效不显,遂求助于余。患者自诉:气喘、心慌,稍事活动则气促加剧,伴胸闷,时有心绞痛症状,腹部胀痛,食欲不振。查体:慢性病容,口唇紫绀,端坐呼吸,颈静脉怒张,桶状胸,两肺叩诊呈过清音,双肺呼吸音弱,两肺底可闻及湿啰音;心率次/分,律不齐,心尖可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,伴第一心音亢进,肝肿大,压痛(+),双下肢中度水肿。舌质红,舌边有瘀斑,苔灰黑,脉结代。心电图示:ST段压低。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,痰淤互结,治宜益气活血、化痰降气。处方:*参30g,木香、五味子、茯苓各15g,苏叶、枳壳、前胡、法半夏、丹参、焦麦芽、焦神曲、焦山楂、炙甘草各10g,砂仁6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口服。

二诊:连服10剂中药,诸症明显改善,可下地行走,食欲佳。效不更方,以原方去焦二仙,继服12剂,气喘、心慌、心绞痛等症状大为缓解。1年后随访,除偶尔劳累后气短外,余无异常[张蕾.参苏饮加减治疗肺心病合并冠心病1例.甘肃中医,,(3):53]。

肺心病是肺系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,合并冠心病后治疗往往棘手。临床主要以短气,气少不足以息为特征的气虚证,以及咳、痰、喘、纳少为特征的肺脾两虚证为表现。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与血瘀互相影响,病初肺气郁滞,脾失健运,津液不归而成疾;病久则肺虚不能化津,脾虚不能转输,肾虚不能蒸化,导致痰瘀留着益甚,喘咳持续难已,故见心悸、唇紫、肢肿等症。本方重用*参、炙甘草、茯苓补中益气利水,苏叶、前胡宣肺理气,半夏除痰,枳壳“利隔宽肠”(江昂语),五味子滋阴养血安神,丹参活血祛瘀,砂仁、木香行气宽中止痛,焦二仙健脾开胃。诸药合用,使气机得调,标本兼顾,“内外俱和则邪散矣”,故疗效显著。

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